原标题:北京地铁10号线一天三故障 分时分段开通成主因
晚高峰时地铁10号线呼家楼站限流
地铁10号线太阳宫站昨日限流
昨天早上7点20分,地铁10号线因信号故障导致部分列车晚点,部分客流较大车站采取限流措施,直到上午10点40分,各站限流才陆续解除。昨天晚高峰,10号线再因列车间隔较大多站限流。昨天下午2点左右,10号线“因信号故障”造成部分站点停车时间过长。10号线的各种突发状况引发乘客吐槽。
现场
早高峰限流三小时
前天晚上8点35分,10号线信号故障,部分列车晚点。昨天上午7点27分,10号线再次因为信号故障部分列车晚点。
乘客何女士反映,昨天早上8点左右她到达健德门站,进站后才发现10号线出故障了。何女士称,20分钟左右才驶过来一辆车,而且门不开直接甩站。地铁站内已经人挤人、身贴身,“有的都贴到屏蔽门的玻璃上了。”何女士等了两趟车都没能上去,“绝望”后直接换乘公交,而此时地面上也有不少人,打车打不到,坐公交路也很堵。
上午10点半左右,北京青年报记者在1号线、4号线等地铁站听到广播称:10号线信号故障,发车间隔较长,请乘客提前选择线路。
据地铁公司透露,昨天上午,10号线部分客流较大车站采取了限流措施,包括太阳宫、芍药居、知春路、劲松、成寿寺等站。上午10点40分,各站限流才陆续解除。
下午又出信号故障
昨天下午2点左右,北青报记者乘坐10号线从海淀黄庄站到团结湖,列车在芍药居、三元桥、亮马桥、农业展览馆等站点停留时间都不一致,从3到6分钟不等。每站的站内广播都在循环播放,“10号线信号故障,列车在此停车,候车时间较长,请您耐心等候,有急事的乘客可以换乘其他交通工具。”
设备原因晚高峰又限流
昨天晚高峰,北京地铁再次发布消息称,因设备原因,晚高峰地铁10号线将改变原大小交路套跑运行方式,即取消小交路(车道沟—宋家庄区间车)运行方式,列车均按大交路(整圈)运行。列车行车间隔保持在3分钟左右,比原来多出40秒。运输能力有所下降,对乘客将产生一定影响。请乘客提前做好出行安排,尽量避开地铁10号线晚高峰出行。
晚高峰时,北青报记者在呼家楼站看到,6号线与10号线的一个下行楼梯处已经采取限流措施,滞留的大量乘客将下行楼梯的入口处堵得水泄不通。两名工作人员手拉着手,站在楼梯入口处拦着准备下行的客流,并跟身边焦急等候的乘客做着解释。每隔10分钟左右,两位工作人员才引导一部分乘客下行乘车。
地铁微博称,昨天6点半左右地铁10号线因设备原因,亮马桥站、双井站、牡丹园站出入口以及国贸站换乘通道、三元桥站换乘通道等均采取限流措施。晚7点半,部分车站限流措施陆续解除。
追问
遇故障为何难退票
疑问1:地铁故障能不能退票?
相关人士称,理论上出现故障,乘客可以向工作人员反映,申请退票。但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由于忙着疏导乘客、开延误证明等原因,可能顾不上受理乘客退票的要求。而据统计,虽然有乘客有想退票的想法,但几乎没人向工作人员申请退票。
疑问2:为何进站才知道有故障?
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称,出现故障后,各车站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限流措施,以保证客流安全有序可控。同时通过车站广播、列车广播、地铁微博、地铁网站以及乘客信息系统(PIS)对站内外乘客进行告知,但是没有办法对站外乘客进行提醒。目前利用微信、短信发布故障信息还不能实现,相关部门正在协调中。
疑问3:站内已拥挤为何还进人?
相关人士表示,客流量大的车站会采取必要的限流措施,故障信息也一定会通过各种形式告知,但在某些车站可能乘客没有听清,或者认为故障对自己影响不大仍然进站。
声音
分时分段开通还在磨合
北京地铁方面称,目前10号线处于试运营阶段,近期设备故障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10号线是分时分段开通。一期是在五年前试运营,二期贯通试运营是今年5月份,因此既要对早期的设备不断升级,又要对系统进行完善,这都需要必要的磨合时间。
客流量大压力大
1至9月份,本市轨道交通对乘客出行造成影响的故障有13起。其中,信号和车辆故障占故障总数的80%左右。按照现有能力,本市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已达到饱和,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而庞大的客流量易加速设备磨损,也会加大运行故障的几率。
地铁方面称,10号线目前最高日客运量已经超过200万人次,工作日日均190万人次,早晚高峰时段运营压力极大。现在,10号线早高峰最小列车间隔已经缩小到2分20秒,列车满载率也在110%以上。当出现信号故障,导致列车间隔加大、运力下降时,影响肯定会更大。
信号系统技术新维修难
此外,10号线信号系统目前采用的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闭塞方式行车,此种方式对信号系统的地面、车载、传输、机房等关键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技术要求也非常高,维修难度很大。目前,北京地铁公司正会同建设方及设备厂商对信号设备及系统进行提升完善,提高安全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增加技术力量加强维保力度,确保车辆设备运转安全稳定,并做好应急工作。
|